Thursday, July 20, 2017

愛的信箱
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同學為他兩個女兒做了維妙維肖的台灣郵筒,隨後沒有多久,又在網路上讀到一位媽媽建議可以為每一個孩子設置一個信箱,作為父母向孩子傳達愛意的管道。這個夏天本來就想陪孩子多做幾個手工,正好就一起來做信箱。左起:路路、勒勒、爸爸媽媽的信箱。爸爸媽媽的信箱是偷懶的,直接拿護手霜的漂亮盒子當信箱;勒勒一聽到要做信箱,一點都不要媽媽幫忙的,很有創意自己到回收箱裡撿了一個已經被壓扁的面紙盒,自己組裝了信箱,還自己預備了夾子做後面可開關的封口;路路則是我幫他把一個鞋盒用白色底紙貼好,再陪他一起裝飾的。
信箱一開張,孩子都很興奮,興致勃勃的開始「寫信」。第一封寄出/收到的信件是路路寄給哥哥的(左起):勒勒跟弟弟在一樓客廳玩(後面一格一格的是客廳沙發);路路跟哥哥在地下室玩(後面是地下室的玩具桌);勒勒逗得弟弟呵呵笑。勒勒收到這封信很高興,我也覺得妹妹畫得真好。
隨後爸爸媽媽的信箱裡面也收到信件了。第一封是勒勒很努力的用中文給媽媽寫的信,雖然錯字百出,但是我看了非常的感動,也有點心疼,寫中文對在美國出生的孩子真是極其的吃力的事情。勒勒的意思應該是說:這個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箱的主意很讚!下面畫的那個讚我覺得好可愛!
另外一封是來自勒勒的英文信。前一夜,勒心愛的企鵝娃娃不見了,睡前叨叨唸念。他睡了以後我幫他找出來了,把企鵝放在他床頭,再加上了小字條,因此他寫信謝謝我。勒勒是一個特別顧東西的孩子,雖然有時候粗心大意會掉東西,但是東西掉了都非常在意,一定會很努力想要找出來,跟他一天到晚掉東西也完全無所謂的兩個好朋友截然不同。
 路路畫了海底世界給我,運用著她有限的英文,也寫了不少字。
 聽到哥哥是給媽媽寫一封英文信,一封中文信,路鹿野很積極的寫了中文信,還很努力的簽上了自己的名。
收到孩子的信很高興,當晚趕緊給孩子回信。多虧了電腦有注音軟體,省下了手寫注音的功夫,又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練習閱讀。記得我們小時候寫信或是小紙條都要把它折得美美的,早就都已經忘記是怎麼弄的,特地網上查了一下,把兩封信折成小葉子的模樣。
老公看孩子都給媽媽寫信,爭取也要得到信件,女兒立刻給爸爸畫了一幅圖畫,筆下的爸爸好像佩佩豬的爸爸,好可惜鉛筆印畫在一張紅紙上,照片拍不太出來。

老公立刻積極的給孩子回信了,還用上了高科技,把孩子的照片做成了兩張素描。
每隔幾天,孩子睡著後的夜晚,我就坐下來給孩子寫信,有時候長一點,有時候只是告訴他們媽媽愛他們的簡單便籤。希望這個愛的信箱讓我們更多認識到彼此的愛!

Sunday, July 9, 2017

被愛澆灌的幸福

在台灣的某一天,我坐在姊姊家的客廳,享受了一個在沙發上面安靜看書、偶爾閒聊的早晨。我注意到姊姊家忙進忙出的外籍阿姨,她收拾完匆忙出門的家人留下的早餐桌面後,先是洗衣、晾衣、折衣,再是打掃地板、收拾玩具用品,大半個早晨已經過去,她進了廚房開始開冰箱準備中午飯。我很感嘆的跟CC說:「這位阿姨真是超級勤快,一直忙沒停的在做事情。」說完這句話以後,我赫然驚覺:我在美國每天過的生活,儼然就是這位阿姨的生活;不同的是,除了家務,我還要管上三個孩子教養工作。我從來沒有從這樣的角度看待過自己的生活,那一刻,對自己有一些心疼,同時,(幾乎從來沒有過的)突然對自己佩服了起來。

今天,與高中好朋友聊起天來,說回到台灣受到了不少思想衝擊,包括對自己生活的方式、教育的方式,似乎都有很大的省思,一來覺得自己是不是過得太辛苦,二來又覺得自己教育的方式是不是需要大幅度的調整觀念。老同學說,真的不需要在乎別人怎麼說,自己要想想到底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。我描述了我的生活給他聽,我說雖然可能很忙碌,有時候也覺得有點辛苦,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是幸福的。同學微笑著看著我說:「那就好了!這年頭要聽到一個人用『幸福』來形容自己,已經是少之又少了。」

很多年前我就發現:幸福不是一個可以客觀衡量的東西。有些人在外人的眼中看起來非常不容易,但是他卻覺得幸福;有些人卻是擁有一切讓人覺得他一定很幸福的條件,但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幸福。

我開始思考:我是怎麼在這樣女傭般又兼職超級媽媽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的呢?是什麼驅動著我不斷的前行?

晚上跟孩子道晚安的時候,路路緊緊摟著我的脖子說:「媽媽,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。」孩子睡了,我收拾著桌面的東西撿到孩子的一幅圖畫,上面寫著To mom。看著這幅畫作,讓我連想起許許多多孩子們送給我的作品,勒勒、路路幾乎所有的自發的畫作上面都會寫著To mom與I love you, Mom.這些畫面牽動了我嘴角的微笑,我突然找到了答案。我是一個被愛澆灌的妻子,也是一個被愛澆灌的媽媽,因此我在每一個挑戰中充滿了動力,並且我覺得幸福。縱然在太多人的眼光中,我過著辛勞的生活,但是我覺得我很幸福。

勒勒在學校學會了折紙鶴,興高采烈的折了一隻,又用同學送給他的齒輪尺,畫了一幅畫作送給我。
 路路在接近母親節的那一段日子前後,給我畫了好幾張這樣的字條。畫中是我們家與前院的花圃,和我們一家五口。
 這是勒勒從學校帶回來的作業紙。
 這是路路用媽媽午睡時間做給媽媽的卡片。
 這是爸爸帶著龍龍做給我的卡片花。
 母親節這一週勒勒在學校做的各種母親節相關的Work sheet。
 路路在教會、在家裡隨手做的小手工上面總裝載著她對媽媽的愛。
這是路路畫我們一家人去登山的圖,她膠水塗在紙上,再用她的一罐彩色沙黏上去當做裝飾的花邊。跟我解釋她是這樣做成這幅作品時,眼睛都綻放著興奮的光芒,自己好得意。
 這是很喜歡彩虹的路路的另一幅我們家門口的畫作,畫作裡面是我們家和屋頂上的彩虹。
最後這三幅圖畫,是路路起得草圖,然後我跟他一起把畫面豐富起來,一邊討論一邊增加一些細節。這一幅是我經常陪晚上睡不著的路路在讀書區多讀一會兒書,這個時候哥哥和弟弟都已經睡著了,所以路路可能覺得自己享有特別待遇,畫畫的時候就畫了這個。
 這一幅圖畫路路說他是要畫路說他是要畫我們在我們家的後院玩。圖畫中寫著God Loves Mom讓我覺得很感動。
 這幅畫路路想要畫的是我們每個星期四都一起去圖書館,圖書館唱歌跳舞結束以後,我們會一起到外面的農產市集逛一逛,去前面的遊戲場溜滑梯、騎腳踏車。

在孩子的這些圖畫中,看見了他們眼中的世界,也看見了他們眼中的媽媽。知道那些繁瑣,有時讓人挫折不已的每天日常事務,在孩子的眼中成了某種珍貴的畫面,讓我心裡深深得到安慰。

致富與知足都是成為富有的途徑,相較起來,知足真是容易許多。

我立志要竭盡努力並警醒的甩去那些以愛為名的控制,讓我的孩子真實的感受到媽媽的愛。因為被愛澆灌,會讓他們覺得幸福。

我也懇求聖靈的持續帶領,讓我一天比一天,更多的領受那從天而來的愛,因為世人的愛都有限,而我們對他人過多的愛的渴求,終要成為彼此難以負荷的重擔,唯有天父的愛,長、闊、高、深,永不改變。

求主加添智慧,好讓我知道怎麼引到我的孩子除了享受爸爸媽媽的愛,也活在天父的愛中。


Friday, July 7, 2017

真心推薦: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—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 BY 曾瑞真


「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這次回台灣的一個重大收穫就是在姊姊的介紹之下,認識了這一本書。又在姊姊的帶領之下,一起去參加了一次讀書會。回到美國之後,認真的把這本書再次仔細閱讀,內容帶給我教養孩子之路上面許多的啟發與改變,也在生活中切實的嘗試書中所建議的各種方法。深深感謝神帶我在育兒之路上面,在觀念上面有一個美好的轉彎。

我按照章節整理了本書的書摘,與我自己的心得。書摘多處全文引用作者全文,絕無抄襲之意,只為日後能有一個精簡的筆記可以參考之用,也希望能夠給沒有時間詳閱全書的朋友們一個簡摘。

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 
BY 曾瑞真

成長篇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安全與信任
A.      依附理論:嬰兒至少需要和一位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,才能夠有健康的社會和情緒發展。照顧者必須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,給予即時而正向的回應,這是孩子建立對人的信任感,以及願意冒險去探索外在世界的重要元素。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幼兒,不會一直黏膩在照顧者的身邊,多數幼兒是在焦慮的時候,才會倚賴母親的撫慰。具有安全感的幼兒,喜歡離開照顧者身邊去探索周遭,以滿足好奇心,並在探索的過程中,獲得身心的成長。
B.      安全感是學習規範的基地:訓練幼兒最重要的元素是訓練者與幼兒的關係,把孩子的感受(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信任)放在最重要的位置,而不是把訓練的目標當做最重要的事。忽略孩子的感受只會讓訓練變得更緩慢,不要使用強制或是交換條件的方式勉強幼兒(以大小便訓練為例)。
C.      父母必須要能夠接納孩子的哭聲和說「不」的聲音,並且給予正確的回應,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,才能夠順利的訓練孩子培養迎接人生任務所需的特質和能力。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成就感
A.      孩子需要成就感,孩子需要自豪
B.      多元化的成功意涵:對孩子會讀書以外的其他訓練,與人合作的能力、情緒管理、選擇的能力、克服挫折的能力的培養等等。我們要記得,在孩子求學階段結束之後,孩子未來需要有獨自面對人生的能力,具有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,不會在人生路上自我設限。
C.      成就感築積在自我實現:追求自我實現的孩子不怕辛苦,內在的滿足來自超越自我的與挑戰困難。如果父母總是排除萬難的排各種優勢環境,這樣孩子沒有辦法學習人生有苦有樂,也沒有辦法培養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。讓孩子自己處理各種事務,累積成功經驗。
D.      自我價值來自於實踐後的成就,如果孩子無法達成父母設定的期望,孩子將充滿失敗感,沒有成就感的孩子,會失去努力的意願,甚至成為自我放棄的孩子(因此父母所設定的期望相當重要,要觀察孩子的反應,檢討自己的期望與要求)。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勇氣
A.      孩子親力親為的過程中,學會思考並養成行動力。勇氣無法外加,勇氣來自憑自己親身克服困難的體驗
B.      任何挫折經驗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契機,看到孩子在某一個部分退縮就可以看到需要加強的部份,也是培養孩子對挫折容忍度的機會。孩子如果能夠突破困境,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寶貴的成功經驗。
C.      孩子在困難中,最需要的是父母溫暖的跟孩子說:「我了解你的痛苦。」當孩子感受到接納,可以回到成長的軌道上,用自己的步調去克服障礙。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自我效能
A.     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最大的鼓勵,是自我效能感的溫床。讓孩子對家庭有貢獻感,賦予他們責任。
B.      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,必須針對孩子努力的過程,而不是表現出來的成就,否則反而會使孩子害怕失敗。鼓勵最好是在孩子工作進行中時說,或是在孩子想要嘗試的時候,鼓勵是針對孩子付出努力的行為(我看到你細心的寫字),不是針對孩子結果的優劣(我看到你字寫得很漂亮)。
C.      把握孩子自發性的努力行為
D.      用愛和鼓勵幫助孩子接受失敗,責備會使孩子失去勇氣,形成「失敗者的自我意象」,不能從失敗中學習。幫助孩子型塑「成功者的自我意象」
五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合作
A.      與人合作的態度和能力,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元素。固化孩子主動幫忙的熱情,不要澆熄孩子想要幫忙的熱情(擔心他們幫倒忙,或在他們闖禍之後數落他們)。
B.      孩子與人合作的經驗始自與母親的關係,若孩子感受到與母親間的關係是安全且穩固的,會比較用合作的方式來回應母親。
C.      家庭是培養合作能力的重要場域。父母必須能珍惜每一次和孩子起做事的經驗,並欣賞孩子的表現。
六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自主
A.      培養孩子自主,沒有速成的方法,必須在孩子成長歷程,於生活事件中,一次又一次累積做決定的正向經驗,以及練習承擔錯誤決定造成的後果。
B.      大人要定下大原則,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完成。
C.      積極的等待,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與做決定。不要在孩子決定之前就強迫孩子照大人的本意,甚至進而發生抗爭拉鋸。
D.      自主性是孩子面對未來必要的裝備。大人不應以自己放心為考量來替孩子做決定,應當考慮如何培養出孩子的自主性為出發點。孩子的自主性無法一次到位,他們需要無數次的嘗試錯誤才能夠慢慢培養出來。
教養篇
一、自立生活的預備
A.      幫助孩子做好從家庭跨入社會的預備:合作、互動、負責、服從(配合環境的規範與要求)
B.      幼兒的訓練不在行為指標導向,達成目標只是訓練孩子養成良好人格特質的附帶結果(練鋼琴不是為了要成為出色的音樂家,或是彈琴得獎,而是要學會自主、節制、突破挫折感而堅持努力等特質)
C.      贏在起跑點的觀念如果只用在各項學術表現與才藝上,孩子在重視競爭與輸贏的學習歷程,可能有損自我價值、自主與自信。
D.      提供孩子滿足探索、操弄及與家人產生情感連結的玩具。
二、自我規範的養成:溫和而堅定
A.      兩種後果
1.       自然後果:「不小心把東西掉地上,東西就摔壞了」處罰、責備、說教都會抵消自然後果的功效。
2.       邏輯後果:父母加諸於孩子的行為後果。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會自律。
a.       正當原則:所加諸的行為後果必須與孩子犯的錯誤有關係,而且量要合理。
b.      民主原則:父母與孩子事前共同討論下的約定
B.      執行邏輯後果的時候要溫和堅定,不要讓我們的責備或是憤怒模糊了孩子的焦點,以至於淡化了邏輯後果在行為訓練養成上的效力。
C.      堅定VS嚴厲
1.       堅定:傳達對孩子的信任,知道孩子能夠克服任務,是一種積極的等待,可以協助孩子培養負責自律的特質。
2.       嚴厲:傳達憤怒,容易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,也容易導致孩子軟弱畏縮。嚴厲尺度需要把握,如果孩子出現反抗,且越來越惡化,表示已經過度嚴厲。
D.      親子衝突的時候,父母需要先退一步,讓自己的情緒冷靜,才能夠理性的處理。先用接納的態度聽孩子說話,再用溫和堅定的態度表達。
E.       勿落入處罰的陷阱:如果孩子的行為後果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,稱之為「處罰」。孩子可能會因害怕而中止錯誤行為,也可能會反抗。倘若因害怕而中止,這個過程中,孩子沒有學到自律,也沒有學到新的行為。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越來越被動。
F.       孩子需要學習延遲滿足
三、自我價值的建立
A.      父母可以記錄自己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,有多少比例是正向,具有鼓勵性與啟發性的話,正向的話語才能促進自我價值,引發正向的行為。父母的諒解與接納是孩子走回正途所需的踏板。
B.      大人往往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忙著提醒、糾正、教導、責罰孩子的行為,然後忽略了「聽孩子說話」的重要性。當我們不能耐心的聽孩子說話,孩子的行為將會越來越嚴重,大人也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。
四、思考能力的培養
A.      父母願意聽孩子說話,花時間和孩子討論,孩子才能在聽與說的過程增進思考能力。
B.      善用民主方式進行討論:權威式速成的,但民主才是長效的。聽孩子說完,並想怎麼回應才有討論空間。問孩子:告訴媽媽你是怎麼想的;聽起來你的想法有你的道理,你去試試看!
C.      有一些事情不宜用「可以」或「不可以」輕易的打發,認真聽孩子說說看,肯定孩子能心平氣和的闡述自己的論點,然後分析我們的論點讓孩子知道,把思考與決定權力交給孩子。(例如在勒練鋼琴很挫折的時候跟他討論他到底還想不想學鋼琴。是不是應該好好跟路路討論學體操的事情?而不是直接告訴他不適合?)
D.      傾聽能夠促進理性思考。把握孩子想要跟我們說話的時候,有時孩子會誤把我們的「等一下」理解為「拒絕」。
E.       父母要減少叮嚀,讓孩子為自己的記憶力負責。
五、學習動力的引導
A.      在孩子的學習歷程,父母必須從主導者和主控者的角色退居支持者及陪伴者的位置。父母給孩子的最佳禮物,是讓他們有動力去自由探索,有能力自主思考。人生充滿了難題,為孩子預備好的學習動力、面對問題的態度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父母最該做的事。
B.      父母有時不自覺過度介入孩子的閱讀,破壞了孩子閱讀的自主性樂趣。孩子的閱讀裡面充滿幻想、有情感的描述,大人不要加上教條式的引導,反而會讓他們失去閱讀的動力。
六、表達情緒的訓練
A.      看到孩子情緒激動,不要說:「這有什麼好難過的,不要哭」(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否定)「你不要又踢又打」或「你不要用叫的」(孩子感到不被理解、被指責)或說「你好好講,不然媽媽不理你了」(孩子感受到拒絕)。哭的目的是告訴父母「我是難過的,但你都不相信我。」父母不耐煩或是斥責會加深孩子被父母拒絕的不安。
父母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情緒,問:「媽媽知道你很難過/生氣,你想說什麼嗎?」接納孩子的情緒,開一個引道,讓情緒流出來,孩子增長了情商,父母教導上也會省力。幫助孩子表達情緒,可以讓孩子在被接納的經驗裡面,學習接納自己。情緒被接納的孩子,情緒反應習慣才會改變。
B.      孩子已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時,父母更應平和以對。父母的生氣會削弱管教的功能。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叫做「冷靜的處理事情」。父母要學習「積極等待」,「積極」是指父母必須帶著對孩子的信心,用正確的方法回應孩子的情緒;「等待」是指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調整情緒和學習恰當的情緒反應,因為習慣的改變需要練習。
C.      給孩子好的示範:當孩子看到我們有情緒時,不要說「媽媽沒事」,這樣會讓孩子認為情緒是需要被壓抑的,反倒要說「謝謝你關心媽媽,媽媽確實有一點苦惱,但是沒關係,媽媽能處理,謝謝你關心媽媽。」
D.      面對孩子的情緒或闖的禍,父母要冷靜以對。教導孩子錯誤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件,犯錯之後,必須做的事情是用行動來修補錯誤。例如碗打翻了,不要大驚小怪,應該說「沒關係,把它擦乾淨就好」
七、身心安全的照顧
A.      穩定的家人關係,有秩序的家庭生活節奏,可預期的未來,對安定孩子的心相當重要。
B.      孩子的感官非常敏銳,但是理解力與解讀能力不足。父母當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,才能幫助孩子澄清錯誤的信念。
C.      孩子基於經驗不足,面對難題時不能積極有效的解決問題,經常只能承受問題所帶來的痛苦或是被動的逃避。父母需要隨機示範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法,引導孩子發展問題解決能力(不要代勞),可以培養孩子多元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家庭篇
一、父母的自我管理
A.      檢視自己的情緒,「二低二高」表示在煩躁、生氣、焦慮、憂鬱的情況:對孩子的耐性很低,指責孩子的頻率很高,對孩子的接納度很低,對孩子的要求很高。
B.      父母不要被「用盡方法」框住,方法的尋求存乎一心,父母指需放大心胸,方法即可應運而生。不要被「束手無策」的負向暗示擊倒,這樣會讓父母產生無力感。父母要尋找內心深處的愛,運用對子女的愛來增進面對難題的勇氣。
C.      孩子的偏差行為是一種心理困擾的外顯症狀,為了幫助孩子回到常軌,釜底抽薪之計在於療癒孩子心理的痛。
D.      父母切忌以孩子的表現與發展來界定父母的成功或自我價值,否則高期待將會成為親子關係的障礙,也會成為孩子自我貶抑的來源和成長的阻力。
E.       有效的說話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。讓孩子屈服,表面上是父母贏了,但其實輸掉很多,包括破壞親子關係、失去孩子的信任。
F.       父母能以積極的態度和正向的行為因應生活和解決難題,對孩子的情緒有穩定與示範的作用。孩子需要有良好的示範者(穩住情緒,理性解決問題),以培養挫折忍受力(孩子會學到:生活中雖有困難,心情也低落的時候,但仍要沉著解決問題)。
二、父母的合作
A.      合作的意涵是針對一個事件,透過兩個人協力完成雙贏的結果。合作的指標在於利他性,父母兩個人聯合起來,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,就不能稱之合作。「黑臉與白臉的策略」,一方失去親子關係(黑臉),一方失去權威和影響力(白臉),其實並不合宜。
B.      父母的合作需要雙方的互補與關懷,父母的合作是穩定子女情緒,讓孩子感到安全感的重要元,也是兩性相處的示範。
三、三代之間
A.      祖代在參與照顧孫子的時候,不能削弱親代父母的角色,必須教導孩子尊重父母。親代也必須教導孩子尊重祖父母,在管教孩子時,切忌把祖代的功勞磨滅,或在孩子面前批評祖父母。
B.      管教可以有差異,但是關係不能有對立。兩代管教有歧異的時候,若兩代關係好,孩子通常具有判斷力,知道如何從不同的管教中學習成長。孩子未來進入社會,為人處世都需要察言觀色,也需要配合情境,所以這可讓孩子練習自我判斷。兩代間的關係若對立,孩子才會鑽夾縫。
C.      最有利的管教條件是家人之間的合作關係,最不利於管教孩子的環境是家人之間的爭吵。
四、手足競爭
A.      幫助孩子在家庭中擁有地位,因為每個孩子都想獨佔太陽的位置。多讓孩子擁有身為家庭中一份子的價值感(參與家務,培養出自我價值),是減少手足衝突的積極方法。
B.      偏差行為常是孩子用來維護安全感與價值感的方法,父母若了解手足競爭是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重要原因,將比較能理智的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。孩子將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視同攸關生存般重要,所以在有失寵之憂時,很容易出現欺侮手足的行為來引起注意。
C.      阿德勒:幫助孩子的方法無他,唯有營造讓孩子放下武器的情境。如果要孩子聽話,就要讓他們感覺到他們在父母眼中的價值。「媽媽很高興你願意提出這個問題,如果如果你不提,媽媽都不知道你的感覺。」「你多說一點給媽媽聽好嗎?」「現在媽媽知道了!」責備會讓孩子越覺得失去寵愛,反抗會更強。
D.      化手足競爭為學習機會
1.       學習輪流表述與傾聽「媽媽一次只能聽一個人講,因為我的耳朵一次只能聽一個人說,你們需不需要媽媽聽清楚呢?」「你們這麼吵,媽媽怎麼聽得清楚呢?」「你先認真聽哥哥說,聽聽看他有沒有說錯,等一下換你講給我聽。」
2.       學習民主的解決方式「媽媽給個建議,你們一起想一想,兩個人都同意的話才做,如果不同意的話,我們再想想。」「我們今天開始練習這樣做看看,如果再做不到,我們還可以再討論。」
3.       示範情緒表達與面對困難的態度「你們吵個不停,我也很苦惱,我們三個人要互相幫忙。」
五、家庭系統
A.      當孩子出現身心症狀,他只是這個出了問題的家庭的「症狀者」,若思考孩子的症狀所反映出來的家庭關係問題,而不是著眼再處理症狀本身,對孩子的幫助更為有效。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溝通方式。
B.      幫助孩子感到被尊重,比教會他分享更重要。孩子需要先有完整的自我,才容易學習分享的行為。
C.      父母必須營造讓孩子可以安心發展自我的家庭氣氛,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,向孩子說明原因並讓孩子知道事情可以解決,孩子遍不會因為曖昧的氣氛形成過度的情緒負擔。
六、親情的滋養
A.      許多父母總是把時間拿來和孩子談功課和成績,談起話來雙方都會感受到壓力和不悅。換個話題,談談輕鬆的、附感情的成長往事(自己幼年的故事或是成長年代的生活點滴,怎麼長大的,怎麼奮鬥的),必然可以減少親子摩擦,更可滋潤親情。
B.      研究顯示,大多數人很少記得父母的直接教誨,多數記得的是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相處畫面。多提供可以存留在孩子記憶中的「溫馨畫面」,孩子要的很簡單,是快樂輕鬆的父母,是愉快的家人相處時光。

個人心得:
A.這本書在幫助我調整陪孩子練琴的方式。過去我陪孩子練琴的目標是希望他精益求精,做什麼事情都要把它做好,因此我陪孩子練琴的態度一直是嚴厲的,我很辛苦,孩子也很辛苦。我以為我這樣做是把最好的給他,但我卻發現我的孩子越來越沒有辦法享受音樂,顯出因為達不到自己完美主義的標準而造成的嚴重抗拒練琴(退縮),我也在過程中極其的痛苦。經過省思以後,我希望陪孩子練琴的過程中,是幫助他怎麼藉由媽媽的鼓勵與陪伴,得到在困難中堅持下來的勇氣,得到克服困難以後帶來的成就感,甚至學會怎麼自主的來練琴。因此,是不是彈得完全正確,不是我們練琴的目標,我的目標是讓孩子透過練琴,能夠培養出好的人格特質:自我控制的能力、從挫折中再次站起來的勇氣、成就感、安全感(知道媽媽接納他,不論他彈得好不好)。我做了如下的調整:
1     1 能遇到錯誤不停下來,仍然堅持把曲子彈完,我就大大的鼓勵孩子遇到挫折仍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。
             2. 一首曲子彈完以後,我先具體的稱讚孩子彈對的地方,然後才來講彈錯的地方,彈錯的地方或許有多個,但是我不一次說出來,確保評論中正向的多餘負向的比例。
            3.不再對孩子說以「彈到全對」為目標,不在孩子彈到一半的時候插嘴干擾他的練習
             4.不斷的告訴自己,我希望孩子喜愛音樂、我希望孩子培養成就感與成功經驗,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對我的信任遠遠比孩子的琴藝的精準度更重要。當我的目標改變了,陪孩子練琴的時候不再會因為孩子不斷的彈錯而焦躁。
            5. 不要在趕時間的時候練琴,如果真的趕時間,要降低練琴的標準,或者是放棄接下來的計畫,不要讓孩子在壓力中練琴。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6.在孩子感到挫折的時候,認真聽他說,然後同理他:「媽媽知道你感覺這一首曲子非常難」。把續練琴的決定權交還給他。告訴他,我們可以選擇先去玩,但是晚一點你可能會比較累,再回來彈鋼琴的時候,你可能會更疲倦更沒有辦法好好彈;我們也可以選擇現在彈玩;或是先彈一半的時間,休息玩一下,再回來彈另外一半的時間。甚至,我可以把不練琴的選項提供給他,但是後果是可能去上鋼琴課的時候會被老師責備。提供最後這種選擇對我來說是極其困難的,但是我下定決心要讓孩子有「決定的能力」更勝有「好的琴藝」。經常性面對的是長達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的決定困難的孩子,極其的考驗我的耐性、愛心與智慧。過去我經常在長達三四十分鐘的柔聲勸慰、理性解說各招用盡之後,完全的失控,壓著孩子無論如何快點給我彈,現在試著改變目標,盼望透過這個過程達到的目標不是「他練琴了」,而是「他決定要練琴了」或「他決定不練琴了」的決定的自主能力。
             
      B.在其他事情上面,我發現如果在孩子闖禍以後,積極、語氣平穩溫和的跟他說「沒關係、沒關係」反而有助於孩子增進處理事情的能力。例如以前老大玩的時候出手不知輕重,打痛了弟弟、妹妹時,我通常會自以為溫和的開始嘮叨:「你玩遊戲要小心,弟弟妹妹還小,你這麼用力,他們會覺得很痛,趕快安慰他們。」但是我發現老大通常會杵在那邊一動也不動,甚至就假裝若無其事的走開了。這種行為通常會引發我心裡的怒氣「闖禍還不趕快處理」。但自從看了這本書,現在孩子只要一闖禍,我就會立刻說「沒關係!沒關係!趕快安慰一下妹妹」或者是打翻了東西,我也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,說「沒關係沒關係,擦乾淨就好了」我下定決心要教會孩子闖禍了,天不會塌下來,媽媽也不會因此就不愛他(我發現孩子容易解讀我們的嘮叨或是責備成為我們不愛他、不喜歡他),但是要有負責任、想辦法的態度。這個「沒關係」不只是對著孩子說的,也是對我這個凡是都覺得「很有關係」的媽媽說的。很奇妙的,當孩子在「沒關係」這三個字中感受到接納與安慰以後,似乎處理事情的能力撼動機會上升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C.不要嫌麻煩,學習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在他們能力所及的家務之上,重點不是把家務做好,重點是培養孩子自主與成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D.鼓勵孩子做事情的過程,而不是做事情的成果。不是說「你做的真棒」而是說「我看得出你非常的努力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E.我要培養的是一個有能力(面對挑戰與困境)的孩子,而不是只是一個有成就的孩子。以前我一直以為一個人的成就就證明他的能力,但是事實上,一個人的成就有可能是很多機運堆積而來的,也很有可能是他人鋪路達到的,一個人的成就其實不一定是一個人真正的能力。一個有能力的人,在任何景況可以給自己闖出一條新路來;一個因他人鋪路得到成就的人,卻很可能高高的跌下來卻爬不起來。例如我要期許的不是孩子傑出的琴藝,我要期許的是孩子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高貴品格。就像是從前一位教我們如何親近神的馬牧師說:「不論你這堂課交出來的報告有多棒多高分,我都不在乎,重要的是,我希望你學會怎麼親近神的方法。」我敬重的屬靈導師李暉弟兄也多次告訴我:「最重要的,不是你得到的這個結論,而是你學會怎麼自己得到這個結論。」我自己的體會是,同樣的結論,很多書上、講道都可以看到、聽到,但是自己在一個方法中學習得到同樣的結論,卻才是可以改變生命的力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F.用溫和堅定的方式執行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。例如這一頓飯沒有吃完,這一頓倒下一頓中間都不能吃任何的點心。孩子慢慢建立起規矩,我們慢慢改掉的餵飯的習慣。